本文内容:
2月19日,在肅寧體育場(Suning Stadium),108面戰鼓整齊排列,近千名農民身穿彩衣,頭裹彩帕,或揮舞鼓槌,或打響鑼、鑔,在一面帥鼓的引領下百鼓齊鳴、響徹四方。肅寧人(Suning people)戰鼓歷史悠久,至今已傳承600多年。1944年解放肅寧戰鬥中,抗日正規軍投入500人,肅寧民兵和百姓參戰1000余人,鄉親們自發組織起100面大鼓為軍兵助威,戰鬥進行了19個小時,亢奮的鼓聲響了19個小時,最終全殲守敵。肅寧(Suning)因此成為冀中第一個獲得解放的縣城,“擂鼓克肅寧”也成為抗戰史上的一段佳話。窩北鎮寺閣莊村75歲的葛廣誌說,鄉親們世代打鼓,農民以大鼓集中展演的形式,“敲”響新年,在當地已形成風俗。全縣農民大鼓隊現已發展到300多支,曾應邀到北京、天津、江西等地表演。葛廣誌老人在當地被稱為“大鼓泰鬥”,他曾歷時兩年整理肅寧鼓譜,這次大鼓表演的《武垣戰鼓》《狀元歸》鼓曲就由他編創。參加展演的大鼓都來自各村鼓隊,鼓面直徑在1.5米至2米之間。鼓手中不乏“娘子軍”的身影。李素玲和張清弟是師素鎮鼓隊的鼓手,她們手中的鼓槌頻舉,彩衣翻飛。“打鼓,誰說女子不如男?”說完,兩人敲得更起勁兒了。現年80歲的窩北鎮窩北村村民李桂榮是眾多鼓手中的最長者。她從年輕時就酷愛打鼓,老人說,鼓聲一響,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,肅寧人一年的好日子和精氣神就是從這震天的鑼鼓聲中開始的。 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